警惕“Rush”:社交圈中潜藏的新型吸入剂危机
近年来,一类名为“激动”(“Rush”)的新型吸入剂在某些社交圈中流行。那么,这里的“激动”一词从何而来?
吸入剂(inhalant)是一类通过口鼻直接吸入,进而产生神经精神效应的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包括氧化亚氮(俗名“笑气”)、挥发性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丙酮、汽油等)、挥发性亚硝酸酯类化合物(俗名“Rush”“Poppers”或“Rush Poppers”)等。亚硝酸酯类化合物(alkyl nitrite)是亚硝酸与醇类酯化形成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别名亚硝酸烷基酯、烷基亚硝酸盐,简称亚硝酸酯。挥发性亚硝酸酯类化合物与挥发性有机溶剂同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但两者有所不同,前者的核心功能是化学试剂或药物成分,后者的核心功能是有机溶剂(用于溶解、稀释或萃取其他物质)。
挥发性的亚硝酸酯类化合物沸点较低(通常< 100℃),常温下为气体或易挥发为蒸气,有特殊的水果香味(通常被描述为令人不快),且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其包括亚硝酸甲酯,沸点-12℃,室温下为无色气体;亚硝酸乙酯,沸点17℃,极易挥发,室温下为气体;亚硝酸正丙酯,无色液体,沸点46℃—48℃;亚硝酸异丙酯,灰黄色油状液体,沸点45℃;亚硝酸正丁酯,无色或浅黄色油状液体,沸点78℃;亚硝酸异丁酯,无色至黄色液体,沸点66℃—67℃;亚硝酸正戊酯,淡黄色液体,沸点104.5℃;亚硝酸异戊酯,淡黄色透明液体,沸点97℃—99℃。以上8种亚硝酸酯类化合物均被列入现行《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这些物质大多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警方查获的“Rush”多为瓶装液体,经检测常见的3种成分是亚硝酸正丁酯、亚硝酸异丁酯、亚硝酸异戊酯。
亚硝酸异戊酯是第一种被合成的亚硝酸酯类化合物。其由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杰罗姆·巴拉德于1844年合成。1867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劳德·布伦顿发现亚硝酸异戊酯的舒张血管特性可以快速缓解与心绞痛相关的胸痛。后来又发现它可以治疗氰化物中毒。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硝酸甘油等更稳定的药物出现,亚硝酸酯类药物的医疗用途减少,其可致血管快速扩张的作用被娱乐化使用。因价格低、易获取的特点,其在全球范围内滥用较广泛。当时,亚硝酸异戊酯常被封装在小的玻璃安瓿中,打开时有“砰砰”的声音,故其在俚语中的别名为“Popper”。“Rush”一词源自其“快速起效”的特点。
在我国,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首次收载“亚硝酸乙酯醑”“亚硝酸异戊酯”2个品种。1963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亚硝酸乙酯醑”1个品种。此后的历版《中国药典》均未收载任何亚硝酸酯类化合物。目前,我国唯一作为药品上市的亚硝酸酯类化合物是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规格0.2ml,生产企业有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京丰制药(山东)有限公司、乐声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3家。其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及心绞痛急性发作。使用时,可将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置于手帕或纱布内压破,逐渐靠近鼻孔吸,吸入后30秒钟起效,持续3—5分钟。但不可捂在口鼻处猛吸,超量吸入易导致猝死。
亚硝酸酯类化合物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会使全身平滑肌放松而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头晕、心跳加速、血压降低等)。滥用其有何危害?会导致突发性低血压、头晕、头痛,长期使用可造成视网膜伤害甚至失明,并导致心脏受损引发晕厥、休克甚至心源性猝死。《药物与人》1995年第2期刊登的《正确对待春药》一文记载了一个滥用亚硝酸异戊酯导致晕厥的案例:一名50岁男子因不当使用亚硝酸异戊酯导致昏迷,被妻子紧急送医抢救。检查发现,他神志模糊,瞳孔散大,全身皮肤潮红,血管扩张,心跳极快而心音微弱。如发生亚硝酸酯类化合物中毒,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吸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必要时应立刻就医。
亚硝酸甲酯等8种亚硝酸酯类化合物被作为危险化学品列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0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无相关资质生产、销售这些亚硝酸酯类化合物的行为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
(作者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授、浙江省戒毒管理局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
图文编辑:宋米亚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内容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